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,而先进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产业链中的高端环节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。如何通过司法审判破解产业发展痛点、筑牢法治屏障?
9月5日,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(下称“浦东法院”)举行新闻发布会,发布《涉先进制造业商事合同纠纷审判白皮书(2022-2024)》及10起典型案例,系统梳理近三年涉先进制造业案件审理情况,为市场主体提供清晰裁判指引,助力上海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。这也是浦东法院首次就先进制造业主题发布审判白皮书。
审理案件整体呈现下降态势
据此次发布的白皮书显示,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,浦东法院商事审判庭共受理涉制造业商事合同纠纷2506件,其中涉先进制造业纠纷959件,占比达38.26%,案件数量逐年下降,印证司法服务精准介入与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的成效。
从涉案标的额看,3年总标的额达6.992亿元,整体保持平稳。其中,2022年2.304亿元,2023年2.425亿元,2024年2.263亿元。从个案标的额分布看银河配资,50万元至100万元的案件最多,有318件。其中,50万元以下的301件,100万元至500万元的173件,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108件,1000万元以上的59件。由此可见,先进制造业不同规模交易均有覆盖,行业整体交易秩序稳定。
行业分布上,纠纷与浦东先进制造业布局高度契合: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领域252件,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193件,软硬件系统集成178件,这三大领域案件占比超65%。此外,高端医疗器械设备154件、生物制药与生物技术129件、新材料制造36件、航海航空航天17件。
三大纠纷突出,四大发力方向
白皮书对涉先进制造业商事合同纠纷的特点及成因做了深入分析,帮企业把准风险点。
总体来看,涉先进制造业商事合同纠纷呈现三大特点:一是设备质量争议多,先进制造业近六成买卖合同纠纷涉设备交付与质量,远高于传统制造业26.7%的占比。二是延迟履约常见,77.05%的涉先进制造业买卖合同、39.67%的服务合同存在履约延迟。三是“对赌”违约风险高,企业常以采购量保底、营收或上市目标约定“对赌”,但条款静态化难适应市场政策变化,易引发争议。
据分析,纠纷成因主要有三方面:一是合同适配性不足,先进制造业普遍存在研发周期长、产业链条长、资本回收长,技术风险高、协作复杂度高、迭代速度高的“三长三高”特征,与传统合同规则难以适配,二是风险防控缺位,未提前应对政策变动、第三方延误,也未约定检测拖期责任。三是交易结构僵化,“对赌”条款基于静态假设,未考虑技术迭代与需求变化。
针对上述痛点,白皮书从四个方面提出司法对策,给企业提供“解题思路”:一是构建行业标准化合同框架体系,实现条款精准化;二是完善风险预防及分配机制,构建公平责任体系;三是推动动态估值与弹性履约设计,优化交易结构;四是构建专业事实查明协同机制,提升解纷专业能力。
彰显司法示范效应
在当天的发布会上,浦东法院还公布了10起典型案例,覆盖机器人、芯片、医疗器械、航海机械等领域,用真实案例给企业点风险、划“红线”、指方向。
近年来机器人行业发展势头迅猛,相关纠纷也已进入商事审判领域。在一起案例中,华某公司和固某公司签订了机器人采购合同,固某公司超出需求下单,后又不发提货指令、拖欠付款。法院认定固某公司的行为是不正当阻止付款条件成就,付款条件应视为已成就,于是判决固某公司继续履行合同。法院结合合同履行情况与公平原则,全力维护守约方权益,既约束个体行为,更传递了“守信得益、失信担责”的导向,助力构建诚信市场环境。
芯片产业具有研发投入大、技术迭代快、利润回报高的特点,是目前投资市场的热门领域。沪某公司和康某签了股权转让协议,约定目标公司业绩不达标就要回购。此后因业绩没达标,康某以行业下行等为由不履行。法院认为,康某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对于经营风险有合理预期,遂判决其履行回购义务,对于违约金部分根据综合情况予以酌情调降。法院通过合理认定回购条件是否成就,明确判断标准,助力规范芯片市场交易行为,维护秩序稳定公平。
上海市人大代表、中交集团张文国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张文国认为,浦东法院发布的《涉先进制造业商事合同纠纷审判白皮书》彰显了司法护航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远见,敏锐把握了先进制造业产业特性,将法治保障深度嵌入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。通过为经营主体提供针对性的司法建议,帮助企业构建风险应对的规则体系,既通过司法裁判化解了企业的共性矛盾,也通过释法明理推动纠纷前端化解。当司法服务主动延伸至先进制造业,法治便从“事后救济工具”升级为“事前制度供给”,这正是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不可或缺的软实力。
摄影:董雪皓银河配资
易速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